落脚点·新起点(纪念长征 追寻长征精神)

2006年10月30日来源:人民日报 作者:王 科  点击数:

71年前,位于洛河发端地的吴起县城,还是个不起眼的小镇,却成为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。中央红军在此“切尾巴”,中国革命在此定大计,党中央沿河南下瓦窑堡、延安,建立中国革命新的根据地……
  深秋时节访吴起,71年前的非凡往事及其散发的精神之光,依然鲜活、耀眼。

  杜梨树下“切尾巴”

  89岁的宗世喜老人至今难忘:1935年10月19日,吴起头道川的崎岖河谷,来了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。奇怪的是,这支队伍“不抢东西,只贴标语”。标语上书:“北上抗日,收复失地!”
  这支队伍,就是聂荣臻率领下先期抵达吴起的中央红军一纵队。战士们发现街上到处是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“拥护刘志丹”等标语,欣喜若狂,认定“真的回到自己家了!”
  然而,他们喘息未定,一路尾随的国民党军4个团,就气势汹汹向吴起镇扑来。毛泽东坚定地说:切掉这个尾巴,不要把它带进根据地,作为送给陕北人民的一个见面礼。
  洛河西岸,今日吴起县委、县政府对面的胜利山,山顶有棵杜梨树,冠盖如云。1935年10月21日晨,毛泽东就在这棵树下,进行中央红军长征最后一役的战前部署。
  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亲自指挥了这次战斗。战斗进行了两个多小时,红军歼敌一个团,击溃3个团,共歼敌600余人,俘虏1000余人,缴获战马数百匹,大获全胜,为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会师扫清了障碍。
  夜已深,毛泽东窑洞的油灯还亮着。回味白天的战斗,毛泽东心潮起伏,挥笔写道:“山高路远坑深,大军纵横驰奔。谁敢横刀立马,唯我彭大将军!”彭德怀看后,把最后一句改为“唯我英勇红军”。一个诗不言己,一个功不自居,他们的胸襟和气度,为伟大远征添一段佳话。
  吴起镇“切尾巴”,扫除了“后顾之忧”;而稍后的直罗镇歼灭战,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的任务,举行了一个奠基礼。

  碾磨盘上定大计

  “陕北是两点,一个落脚点,一个出发点。”毛泽东这段话,就镌刻在如今成为吴起革命纪念馆的新窑院入口处。
  “这就是吴起镇会议时毛主席坐的碾磨。”讲解员的话将往昔烟云拽到眼前:1935年10月22日,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在当年的碾磨房举行。没有桌椅板凳,红军将领们就分坐在碾磨盘上,最终形成了关乎中国未来的战略决策,提出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的主张。
  “磨房会议”第二天,中共中央在当年的果树园打麦场召开全军干部会议。毛泽东发表了震古烁今的演说:“从离开瑞金算起,至今已是12个月零两天……根据一军团的统计,最多的走了25000里,这确实是一次远征,一次名副其实的、前所未有的长征!”
  在此起彼伏的“长征万岁”口号声中,毛泽东继续演讲: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,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,长征是播种机……
  两个月后,毛泽东又将吴起打麦场上的演讲写进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》里,“长征”一词不胫而走,传遍中国,传遍世界。

  裂缸见证鱼水情

  走进每年接待上万游客的吴起革命纪念馆,院子里摆放的一口多处开裂的水缸跃入眼帘。讲解员介绍,当年红军没有足够的锅做饭,就向当地村民张宪杰家借了水缸,不慎烧裂,于是按照新缸价格赔了两块银元。感动不已的张宪杰把这口缸重新箍好,小心保存。
  “红军锅”是军民鱼水情深的一个见证。吴起革命纪念馆里,不少史迹述说着一段段鱼水情深。刚到吴起,谢觉哉生怕扰民,就露宿在一块荞麦地里。一位陕北老太太和孙女过洛河,不小心落入水中,正好被路过的徐特立看见,他不顾年高,跳入河中救出祖孙二人,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……
  兵民是胜利之本。正是这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支撑着红军将士走过漫漫征程,冲破层层重围,胜利到达陕北;同样是这种血肉联系,使这支革命武装力量在黄土高原扎下根来,壮大起来, 14年后夺取全国胜利。

 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